【當初為了緩解稻米生產過剩,台灣啤酒改變配方】
台灣啤酒最早師法於德國,採用全麥芽配方釀造,可想而知,風味較為濃郁。然而,台灣曾經一度遭遇稻米生產過剩,當時台灣啤酒屬於國營企業,蔣故總統 經國先生便指示台灣啤酒採用蓬萊米釀造,以便平穩米價,幫助農民度過難關。
從國家領導的角度來看,讓國營企業幫助國家解決糧食生產過剩的問題,是個絕佳的經營策略,但是,此舉卻讓台灣啤酒走上無法回頭的道路。
台灣啤酒原本應該屬於德式全麥釀造的淺色拉格,或許酵母也曾經採用正統的德系拉格酵母,也或許早期的台灣啤酒嘗起來帶有一股來自德系酵母的硫化物風味,與濃郁的麥芽風味彼此均衡。然而,使用稻米取代部分麥芽之後,整體風味必然較淡,以如今台灣啤酒的風味強度來看,似乎不足以平衡德系酵母的風味副產物,也或許正是因為如此,如今台灣啤酒的發酵特徵也顯得中性,接近國際普及型的美系淺色拉格。這是一個外在因素導致啤酒風味改變的例子,只不過,最終改變的不是一種啤酒類型,而是一個啤酒品牌。
當然,這項經營策略導致啤酒風味的改變,最終也形塑了台灣人對啤酒的品味。台灣啤酒後來曾經一度恢復全麥芽配方,但是市場反應冷淡,於是又釀回風味比較中性淡薄的版本,也就是如今市面上的台灣啤酒。